亞運場館建設是亞運籌辦的基礎性工作,也是杭州亞運會成功舉辦的重要載體。近日,參與“尋紅色印記?看美好‘窗口’”全省融媒體易地蹲點(杭州紹興)采訪行動的兩地近30家媒體,前往杭州奧體中心主體育館、游泳館進行參觀,實地感受了杭州“綠色、智能、節儉、文明”辦亞運的理念。
金屬屋面建筑外殼采用鋼結構形式,總用鋼量約為2.5萬噸,整個屋蓋網殼共計約2萬多根構件。建造的過程中,每根構件按區域單獨編號,并通過BIM軟件對每根構件生成一個二維碼“身份證”。掃一掃“身份證”,就可以讀取構件的重量、規格、型號、原材料的檢測報告等相關信息。
施工中,通過驗算軟件對整個屋蓋的安裝全過程進行模擬分析,采用行走式吊塔和計算機同步控制整體性提升技術對網殼構建進行吊裝。最后根據實測數據與理論數據對比,屋蓋撓度偏差僅相差2厘米左右。
杭州亞運會場館建設貫徹智能辦賽理念,積極依托杭州的信息產業優勢,將場館與互聯網緊密結合,充分發揮“互聯網+體育”的融合機制,提升亞運場館建設效率,確保智能場館建設落地見效。
主體育館、游泳館以建筑BIM技術為基礎,搭建智慧可視化IOT平臺,將建筑、機電、智能化等各專業系統通過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實現統一管理和運維。
主體育館一層北側有個面積250平米米左右的智慧“大腦”,運行數據都在這個可視化運維專用機房內集中顯示及控制,實現了場館設備設施遠程可視、可控。
除了智慧“大腦”,主體育館內還有一塊冰籃轉換場地,是扛起智能+節儉“旗幟”的排頭兵。
杭州亞組委場館建設部建設管理二處處長陳戎補充道:“這塊冰籃轉換場地占地1800平方米(30m×60m),目前是杭州乃至浙江省唯一可舉辦國際級比賽的冰籃轉換場地。場地制冰后可根據不同賽事需求在6—8小時內迅速轉換場地性質,可承接NHL、KHL、冰壺、花樣滑冰、短道速滑、專業籃球等大型賽事?!?/span>